9辨证
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
		善诊者,察色按脉,先别阴阳。

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:
		邪气盛则实,精气夺则虚。

《素问·调经论》:
		百病之生,皆有虚实。

《灵枢·本神》:
		肝气虚则恐,实则怒。脾气虚则四肢不用,五脏不安;实则腹胀,泾溲不利。心气虚则悲;实则笑不休。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;实则喘喝,胸盈仰息。肾气虚则厥;实则胀,五脏不安。

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》:
		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

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:
		阳明之为病,胃家实是也。

《伤寒论·辨少阳病脉证并治》:
		少阳之为病,口苦,咽干,目眩也。

《伤寒论·辨太阴病脉证并治》:
		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

《伤寒论·辨少阴病脉证并治》:
		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也。

《伤寒论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:
		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饮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

《金匮要略·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》:
		病人胸满,唇痿舌青,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,无寒热,脉微大来迟,腹不满,其人言我满,为有瘀血。

《金匮要略·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》:
		问曰:夫饮有四,何谓也?师曰:有痰饮,有悬饮,有溢饮,有支饮。

《温热论·第八条》:
		大凡看法:卫之后方言气,营之后方言血。在卫汗之可也;到气才宜清气;乍入营分,犹可透热,仍转气分而解……至入于血,则恐耗血动血,直须凉血散血。

《温病条辨·上焦》:
		凡温病者,始于上焦,在手太阴。

《温病条辨·中焦》:
		面目俱赤,语声重浊,呼吸俱粗,大便闭,小便涩,舌苔老黄,甚则黑有芒刺,但恶热,不恶寒,日晡益甚者,传至中焦,阳明温病也。

《温病条辨·下焦》:
		热邪深入下焦,脉沉数,舌干齿黑,手指但觉蠕动。下焦温病,热深厥甚,脉细促,心中憺憺大动,甚则心中痛。

《医门棒喝·叶氏温病论》:
		凡温病初起,发热而微恶寒者,邪在卫分;不恶寒而恶热,小便色黄,已入气分矣;若脉数舌绛,邪入营分;若舌深绛,烦扰不寐,或夜有谵语,已入血分矣。

《景岳全书·传忠录》:
		表证者,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,凡风寒暑湿火燥,气有不正,皆是也。

《景岳全书·传忠录》:
		寒热者,阴阳之化也。

《景岳全书·传忠录》:
		寒在上者,为吞酸,为膈噎,为饮食不化,为嗳腐胀哕。热在下者,为腰足肿痛,为二便秘涩,或热痛遗精,或溲混便赤。

《通俗伤寒论·气血虚实章》:
		虚中夹实,虽通体皆现虚象,一二处独见实证,则实证反为吃紧;实中夹虚,虽通体皆现实象,一二处独见虚证,则虚证反为吃紧。景岳所谓“独处藏奸”是也。

《诸病源候论·心病候》:
		心气盛,为神有余,则病胸内痛,胁支满,胁下痛,膺、背、膊胛间痛,两臂内痛,喜笑不休,是心气之实也,则宜泻之。心气不足,则胸腹大,胁下与腰背相引痛,惊悸恍惚,少颜色,舌本强,善忧悲,是为心气之虚也,则宜补之。

《诸病源候论·肝病候》:
		肝气盛,为血有余,则病目赤,两胁下痛引小腹,善怒,气逆则头眩,耳聋不聪,颊肿,是肝气之实也,则宜泻之。肝气不足,则病目不明,两胁拘急,筋挛,不得太息,爪甲枯,面青,善悲恐,如人将捕之,是肝气之虚也,则宜补之。

《诸病源候论·脾病候》:
		脾气盛,为形有余,则病腹胀,溲不利,身重苦饥,足痿不收,行善瘐,脚下痛,是为脾气之实也,则宜泻之。脾气不足,则四肢不用,后泄,食不化,呕逆,腹胀,肠鸣,是为脾气之虚也,则宜补之。

《诸病源候论·肺病候》:
		肺气盛,为气有余,则病喘咳气,肩背痛,汗出,尻、阴、股、膝、踹、胫、足皆痛,是为肺气之实也,则宜泻之。肺气不足,则少气不能报息,耳聋,嗌干,是为肺气之虚也,则宜补之。

《诸病源候论·肾病候》:
		肾气盛,为志有余,则病腹胀,飧泄,体肿,喘咳,汗出,憎风,面目黑,小便黄,是为肾气之实也,则宜泻之。肾气不足,则厥,腰背冷,胸内痛,耳鸣苦聋,是为肾气之虚也,则宜补之。